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400開頭電話正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400開頭電話正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明朝萬歷帝十歲登基,張居正當了十年首輔,輔助皇帝處理朝政。
他雖然不是皇帝,卻肩負國家重任,以天下為己任。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1873-1929)曾點評:“明代有種種特點,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
但野史卻說張居正死于縱欲過度……
要知道,明朝(1368-1644)長達276年,能人輩出,名臣、首輔多達160多人。但是在梁啟超心中的政治家只有一個――張居正(1525-1582),給于他高度評價,不是沒有原因的。
他到底有什么過人的地方,能讓梁啟超如此稱頌?
明朝出了好幾位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出了名的有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和他的孫子萬歷皇帝朱翊鈞(1563-1620)。可是明朝依然還可以繼續統治276年,才被滿清取代。明朝有如一個無人駕馭的王朝,但因為有能治國的大臣和首輔等官員在把持朝政。這些皇帝就抱著“你辦事,我放心”和無為而治的態度,安心讓日子天天如是過。說起來,萬歷皇帝還在萬歷十五年(1587),在殿試中所出的考題是“無為而治”!
在萬歷王朝,就出了一位張居正,他就是梁啟超點名的政治家。
張居正出身寒微,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很有抱負,充滿理想和信念,一心投效國家。張居正也是萬歷帝的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還未成年,當時還是太子的朱翊鈞。張居正對這位皇帝寄予厚望,要使他成為千古明君,用心良苦。朱翊鈞也對張居正畢恭畢敬,尊稱他“先生“。
張居正當了十年的首輔,輔助十歲登基的萬歷帝處理朝政。他雖然不是皇帝,實際上卻是有實無名的君王。張居正肩負國家重任,勤奮工作,“以天下為己任,不畏譏彈,敢于擔當”,“茍利社稷,生死以之”。萬歷朝的大儒李贄稱張居正為“宰相之杰”,清代人說:“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
張居正是嘉靖、萬歷兩個朝代的首輔,明朝中興之臣,如果不是早死,明朝可能會再次中興!
明朝萬歷年間,有三大征,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打仗是最燒錢的活兒,這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耗費了明政府1200萬兩白銀。三大征實際軍費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短短八年時間,三大征全部完勝不說,三大征結束后,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此時的大明王朝,可謂兵精將強,國庫充裕。可惜,這只是大明王朝最后的余暉。此后的大明朝就一直沿著下坡路奔下去,直到最后的滅亡。
而令大明王朝能夠煥發出最后的光輝,并差一點就令大明實現中興的人,叫張居正。
隆慶六年,萬歷皇帝登基,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皇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使得吏治肅然。他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大大增加財政收入,一舉扭轉長期的財政赤字。他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一時之間,本已暮氣沉沉朝不保夕的大明王朝,重新煥發生機,出現了中興氣象。
張居正死的那年,只有57歲。如果張居正不死,能夠再執政一二十年,大明朝的氣數會不會在他死后區區62年就終結,實在是未知之數。關于張居正的死因,與張居正差不多同時期的王世貞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說:
“(張)得之多御內而不給,則日餌房中藥,發強陽而燥,則又飲寒劑泄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進食。”王世貞一向看張居正不順眼,這段話未免太誣,而且也沒有科學依據。他提到了張居正患有痔瘡而且死前脾胃不能進食,這應該是可信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400開頭電話正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400開頭電話正則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