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400電話播報范本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400電話播報范本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很少,基本上沒有聽到這方面轟動全國的新聞。我是湖北宜昌人,雖說這輩子從黃河走了幾趟,去的時侯很興奮,想開開眼看黃河的地形地貌,坐火車幾乎都是晚上不見此君真面目,轉來時可能精神不爽,疲備或歸心似箭朦朦朧朧一晃而過或根本沒有去觀黃河兩岸的風景。通過資料惡補,才知道黃河的地勢地貌及沿岸各省歷年來訊期發生洪澇災害的緣由。
黃河流徑黃土高原,由于沒有植被根系固定沙土,汛期時河水席卷大量泥沙奔騰而流,泥沙墊底,河水放緩,久而久之,河床凸高于兩岸的地平面,呈現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險情的狀況。那就更莫提大洪水更大險情的概況了。
黃河治水幾十年,最近十幾年的治理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黃河泛亂的根源。一,黃河沿岸各省大力推行退耕還草,退耕還林,治沙培土,從根本上減少改變了訊期泥沙裏挾入河的窘迫,治理改善了兩岸生態環境。二,黃河小浪底等一大批水利基本建設,徹底改觀馴服了這匹黃龍。黃河小浪底工程,堪稱黃河的三峽工程攔水,調水,調沙重新書寫了黃河的歷史。黃河調水調沙工程發揮了重大作用。據黃河水利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2年始,黃河小浪底水庫己連續實施13次訊前調水調沙,經過10年的‘’沖澡‘’‘’凈身‘’黃河累計入海總沙量達7.62噸,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沖刷降低2.03米,主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訊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復到2011年的4100立方米每秒,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經的黃河象一匹羈傲不馴的野馬,肆意踐踏的歷史,一去不回返,今不可同日而語。再次洶湧而來的不是洪水,而是治理后黃河沿岸各省發展經濟的熱潮和各類機器的巨大轟鳴聲。
誠然,黃河的治理不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而是在不但改變中探索前進。隨時準備著大自然的出題趕考,保障沿河兩岸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我家就在內蒙烏海,離黃河三公里。烏海市地勢東低西高,黃河從南部寧夏石嘴山區奔騰而來,向著北邊巴彥淖爾市河套平原蜿蜒而去。長這么大唯一的一次黃河發洪水淹死人是1995年夏天,洪水把河東的下海渤灣的一個村子淹了,死了兩個人。至于下游地區沒有洪澇災害,有拙見四條。首先,以前的黃河兩岸都是以農業灌區為主要用水對象,改革開放后,各大中小城市把工業園區紛紛設在黃河兩岸,造紙煉鋼煉鐵洗煤這些行業都是用水大戶,工業用水取代農業用水成為主體用水對象。以前這些廠子排廢水到黃河,現在經過環保治理,工業用水費用的調高,這些廠子都有自己的廢水處理設施,把處理后的水循環利用。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上中游攔水建壩打造花園城市增加旅游景點。比如甘肅省的一個市攔水建壩(市名忘記了)再比如我們烏海市建了一個烏海湖,建成有三年了湖水的蓄水量還缺兩千萬立方米,要灌滿聽說還要兩年。而下游還有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那是節節分流,能流到下游才怪了。第三、西北地區少雨多旱,陽光充足,這個蒸發量也是厲害。第四、黃河兩岸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大部分抽取地下水,而地下水也靠黃河底部滲水補充,這水量也大。這些原因加起來導致中上游地區有的地方還缺水,那有多余水給下游用?還洪澇?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400電話播報范本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400電話播報范本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