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人民公社服務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人民公社服務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說起收音機那是記憶中沫不去的記憶,小時候收音機還沒有普及,在城里都通電都點上電燈,鄉下困難地方還沒通上電,用煤油照明,那個時候和平電影院上有個大嗽叭用它播放音樂,記憶中就是紅珊瑚歌曲,我家住的就是老胡家的趟房,平房的西頭王姓的磷居有個有線的小嗽叭,就是用這樣的嗽叭收聽鐵嶺縣的廣播,我們家有個戲匣子是爺爺滿州國時買的日本產的電子管戲匣子,那時戲匣子也舊啦!聲音吱吱叫乎很難聽,可那些聲音就象深深的刻在記憶的深處。
小時候放學之后就是上有收音機的磷居家聽評書,那時聽的就是敵后武工隊,聽的津津樂道。這就是兒時的樂趣,聽廣播就是那時人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想起那時人們的執著勁,半夜收聽最高指示街上鑼鼓喧天慶祝游行呼口號,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收聽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開始收聽東南亞的電臺,偷偷聽鄧麗君的歌曲,剛開始是不允許的稱鄧麗君歌曲是迷迷之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收音機上了檔次變成了錄音機,牛逼小伙拎著錄音機唱著鄧麗君的歌曲,梳著史村頭穿著嗽叭褲招搖過市,這些場面就是那時社會的浮世繪。
現在一些老年人跟不上潮流,用不好智能機,老習慣又改不了市場為這些老年人定制了適合老年人多功能收音錄音,還可放U盤存儲卡及代屏幕的機器,愿聽啥看啥很方便,也跟年青人一樣也很時毛。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的智能化,收音機也遂漸變成了電子的活化石,但幾代人的圍繞收音機的故事是那幾代人的永久記憶,在歷史的長河里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磨不去的記憶。
我常說:美好的一天,從收聽廣播開始。
每天清晨打開收音機收聽廣播和音樂,是我五十年來的最大愛好,至今不渝。
多年來家里的客廳、臥室、書房都放置收音機,而且不止一臺、兩臺,甚至五、六臺,今天開這臺聽廣播,明天開那臺聽音樂,其中的樂趣非外人所能體會,真是不亦樂乎!連衛生間、廚房間也放上了收音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收聽廣播。
我總說,聽廣播的人比不聽廣播的人要聰敏,因為聽廣播不需要像看電視、玩電腦那樣正襟危坐,隨時隨地都可以收聽,在家里、在路上、在汽車上、輪船上、火車上等都可以收聽,甚至坐在馬桶上也能收聽,如此一來,天長日久掌握的資訊肯定要比不收聽廣播的人要多很多。聰敏一些,甚至很多,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知各位以為然否?
不僅每天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而且我也收藏收音機。收藏有國外十余個國家的收音機以及國內收音機2000臺。國內最大牌的幾家收音機廠家:如德生、德勁、山進、貓王等的主要產品我都擁有。
2006年在我的倡議下,上海廣播收音機愛好者于2006年6月成立了上海廣播愛好者聯誼會,我忝列聯誼會會長。
聯誼會每個季度舉行一次聯誼會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51屆聯誼會活動。
每次聯誼會活動都有一個主題。最著名的是2006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聯誼會的主題是:紀念費森頓發明無線電廣播100周年活動。當時央廣央視、鳳凰衛視、東方衛視、《新民晚報》等均作了報道。
很久沒聽過收音機了,不久前只是用手機聽了一下,只是想懷舊,體驗一下過去那種感覺。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沒有多少娛樂的,只有靠收音機打發閑暇時光。
以前我喜歡用收音機聽歌,聽相聲、文藝節目,還喜歡聽評書、小說連播,當然也聽聽新聞節目。有時為了收聽那一周兩次的《聽眾點播》節目,老早就守在收音機旁。一般聽本地節目,不過有時閑得無聊,會將收音機的波段開關撥來撥去,將調臺旋鈕調來調去,聽那些從沒聽過的遙遠電臺發出的聲音,感覺非常新鮮。
后來調頻電臺發展起來了,我特別喜歡聽調頻立體聲廣播播放的好聽音樂。當時有個愿望,希望有一臺好的收錄機,用來錄下電臺播放的好聽歌曲。過去那個年代,人們不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非常渴望。可是,現在當我用手機上面的收音機軟件聽廣播,感覺又太容易了,電臺非常多。
我用手機既可以通過網絡來聽廣播,也可以用自帶的FM收音機軟件來聽。不久前我用手機聽了一下廣播電臺播放的歌曲,并錄了一下音,想找一下當年的感覺,結果可想而知,錄出來的歌曲不完整,還夾雜著廣告和主持人的聲音。于是我索性將節目里面播放過的歌曲全部搜索下載了。哈哈,我現在覺得手機挺好的,不想再聽收音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人民公社服務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人民公社服務電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