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忻城市公廁服務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忻城市公廁服務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印度又在搞自我升華了,這一次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國名不滿了,想要把它改掉。按照印度網友的說法,印度(IIndia)這個詞是英語詞匯,不符合印度的氣質,所以想把它改為巴拉特(Bharat)或者印度斯坦(Hindustan)。因為巴拉特是印度以前用過的名字,而印度斯坦則是現任印度人對印度的普遍稱謂。
有一堅定的印度民族主義者將印度改名的申請交給了印度最高法,但遭到了駁回,理由是完全沒有必要。其實就我看來,我也覺得大可不必。
按照印度一些人的說法,印度這個詞是舶來品。因為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印度還不是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那個時候應該是在莫臥兒王朝之后,印度陷入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態,隨后西方殖民者就逐漸進入印度,比如葡萄牙,法國和英國等等。英國最后取得了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區統治權,并建立了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因為實際控制權是在英國派遣的總督手里,所以那個時候就被叫做“英屬印度”。
英國從1600年進入印度到1947年印度獨立,這段時間里對于印度來說是十分屈辱的三百多年。而印度一些人就覺得,只要把國名給改了,就可以完美掩飾這一段并不十分光彩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印度這個名字完全無法體現印度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地位,這個跟中國這個名字可就差遠了,所以必須得該。
那為什么又要改成巴拉特或者印度斯坦呢?
巴拉特其實是個人名,是古印度雅利安人的一個賢明的君王,有點類似我國的秦皇漢武之類的。所以印度人覺得以巴拉特來作為國名,顯得威武,有文化底蘊,比印度這個名字可好多了。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巴拉特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印度的高種姓,可問題是印度一共有四個種姓,如果以雅利安人的名字來作為印度的國名,是不是寓意著印度其實就是雅利安人的國家。這種帶有種族含義的國名,傳遞給世界的信號可不是很好,所以我覺得這個國名基本可以否決。
那么印度斯坦這個名字怎么樣?也不怎么樣,因為這個名字也不是印度的,而是從古波斯而來的舶來品,意思是印度河流域國家。這個名字顯得有點狹隘,因為現在印度可不只是原本印度河流域那么大一塊地方了,如果用這個名字,就與印度“大國”和“強國”的身份不匹配了。
印度為什么要改名?最高法:吃飽了撐的
最近一個印度商人對印度最高法學院提出了一個更改印度國名的申請。結果,印度最高法院直接就拒絕了這個提議。
印度商人給出的提議是,印度的國民應該改為"巴拉特"或者"印度斯坦"。理由是,印度這個名字是希臘人給的,具有一定的殖民主義意思,而巴拉特是印度古國名,更能代表印度文化,去除了殖民主義的意思。
我要是印度最高法的法官,我一定打他一個大耳瓜子——吃飽了撐的是不是,有那么無聊嗎?你在國際上問問,在全印度問問,你要說巴拉特或者印度斯坦,誰還不知道是印度?
這個印度商人來自于德里,不是新德里,而是老德里。
印度的新德里和老德里,就隔著一個山寨版的凱旋門,當然印度人管他叫做印度門。隔著印度門,簡直就是兩個世界。老德里污水橫流,擁堵不堪,簡直就是超大號的貧民窟。最基本的公共廁所、路面硬化都沒有實現,你說難受不難受。
可是你說印度商人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面做生意,居然想到了給印度整個國家改名字?你說是不是吃飽了撐的。
這里我要說明一下,印度的兩個別名巴拉特和印度斯坦,其實意思都差不多。
巴拉特,更廣泛的翻譯為"婆羅門",是印度古國名字。印度改名巴拉特,大約相當于朝鮮改名高麗。中國改名契丹。
印度斯坦,英語中的stan和a以及land都是代表國家,世界各國國民,要么以斯坦為后綴,要么以a為后綴,要不然就以蘭為后綴,基本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在a的后面加上一個斯坦,卻是挺傻的。加拿大斯坦、美利堅斯坦聽著多別扭!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忻城市公廁服務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忻城市公廁服務電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