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遂寧公司黃頁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遂寧公司黃頁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87年,宗慶后和兩位退休教師組成了一個校辦企業經銷部,主要給附近的學校送文具、棒冰等,當時已經42歲的他成為一名“校簿經理”,開始蹬三輪車送校簿、賣冰棍。在送貨途中,宗慶后發現很多家長為孩子的營養問題煩惱,一年之后,他研發出了首款兒童營養液“娃哈哈”。
1994年,馬云成立海博翻譯社,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為了維持運營,馬云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去義烏、廣州進貨,然后擺地攤賣小禮品,賣鮮花、書、衣服、手電筒等各種小商品,還曾經銷售過一年的醫藥,推銷對象上至醫院,下至赤腳醫生。海博翻譯社盈利之后,馬云才投身互聯網,創辦了“中國網頁”。那幾年,馬云被稱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但后來的故事,不必贅述。
1969年,25歲的魯冠球創辦了寧圍公社農機廠。1979年,魯冠球決定專攻萬向節——汽車底盤上不起眼的一個零部件。農機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但好不容易研制出的產品,免費送都沒人要,產品大量積壓,職工發工資都成問題。得知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召開,魯冠球帶著產品直奔會場,卻因為是鄉鎮企業沒資格進場。魯冠球說:“那我們就在場外擺地攤。”以低于場內20%的價格,魯冠球最終斬獲210萬元訂單,萬向也從此跨入汽車行業。
1980年春節,劉永好二哥劉永行舐犢情深,為了讓自己四歲的兒子能吃上一點肉,在春節七天里,冒著嚴寒在馬路邊擺地攤,修理電器。七天下來竟賺到300塊錢,差不多是10個月工資的總和。這也為他兩年后與三個兄弟一起辭去公職,做個體戶創業打下伏筆。
中國企業家的創業之路都很艱辛,白手起家的他們都曾有過擺地攤的經歷,甚至擺地攤成為他們度過人生低谷的重要經濟來源。
潘石屹在1978年之前擺地攤,賣辣椒,賣香瓜,別人偷瓜,被人欺負,練就了強大的心里承受力。
劉強東26歲時,在中關村租了一個最便宜的小攤位,售賣刻錄機和光碟。買了一臺電腦之后,劉強東兜里大概還剩400塊錢。
1980年代,已屆不惑的柳傳志忍受不了每日看報的生活,他懷揣著中科院20萬元的投資主動創業,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
馬云背著麻袋前往義烏批發鮮花、工藝品、內衣、襪子,白天工作,晚上擺地攤。
1985年,15歲的蔡文勝擺地攤賣打火機。
宗慶后42歲時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擺小攤,到處賣冰棍、汽水,還有作業本、稿紙等,一根冰棍4分錢,賣一根只賺幾厘錢。每天起早貪黑,宗慶后風里來雨里去,只為多賺一點錢。就這樣,靠著蹬三輪車到處跑業務,宗慶后第一年賺了10萬。
我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跟很多人不一樣。
企業家誰擺過地攤跟普通老百姓對比有什么意義?
他們所經歷的,我們幾乎都不清楚,他們擺地攤積累了什么經驗,我們也不知道,如果你真想知道擺地攤有沒有賺錢,去實際看看現在擺地攤的普通人群,這樣比這種空洞的問題更有說服力!
真正的煙火氣,不是幾個企業家能體現出來的。
你品,你細細品……
古代劉備擺地攤賣草鞋,關羽賣大棗,張飛稍微上了點檔次,賣豬肉,后來都成了英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數新鮮事物涌來,擺攤是創業成本最低的行當。
光盤、錄音帶成了大佬們熱衷擺攤的商品。美圖董事長蔡文勝曾回憶:“當時中國沒有幾個歌星,大家聽的就是鄧麗君,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是買不到鄧麗君正版磁帶的。”于是,翻制磁帶賣成了蔡文勝掙得“巨額”收入的渠道之一。據楚天金報報道,依靠翻制磁帶,蔡文勝當年一天能賺一百多元。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5年,全國城鎮職工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
無論是當年15歲的蔡文勝、18歲的羅永浩,還是40歲的柳傳志、43歲的任正非,似乎都抵擋不住地攤的“誘惑”。或是迫于生計,或是看到了地攤背后的“暴利”,或是為了更高的事業,無論如何,地攤都成了大佬的起步,無礙于年齡和目的。
都在18歲擺過攤的羅永浩和薇婭,如今都靠直播賺得頂級流量。這似乎意味著,80年代的地攤、90年代的電視購物和如今的直播,本質都是靠吸引流量賺錢。技術的更新,讓時代賦予了“抓人眼球”更多的渠道,地攤需要擺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家家都有的電視興起了電視購物,互聯網的發達則捧紅了直播。
當年擺地攤的青年、中年,如今已經成為各行領軍人物。如今的地攤熱,或將誕生更多的未來領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遂寧公司黃頁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遂寧公司黃頁電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