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成都易到公司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成都易到公司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以前是易到司機,說實話開易到的體驗遠遠強于滴滴!舉個栗子,有一次忍無可忍,并在乘客先動手打人的情況下奮起反擊,乘客事后投訴我。易到至少給我打了個電話核實情況。問清楚之后未做處罰,只是提醒我合理解決糾紛,避免沖突。換做滴滴不會有電話打給你,只會發個短信通知你,等待你的只能是扣分罰款封號!另外,易到也有服務分,但是每月清零,這個月做的不好不影響你下個月盡力做好。滴滴呢?你敢不跪舔乘客?
好多人都把滴滴2018年虧損百億歸咎于高額補貼。大概是都沒查過滴滴公布的數據,2017年滴滴全年補貼181億,全年虧損則為25億;2018年全年補貼金額113億,相比2017年減少67億,但全年虧損增加84億,達到109億。然后,你把虧損都歸咎于補貼,這個鍋怕是甩錯了。
滴滴的巨額虧損,很顯然除了高額補貼以外,一定存在其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一、擴張戰線過長。
國內的網約車市場可以說是硬生生用補貼快速砸出來的。在國內市場和并快的打車和uber的滴滴,在國際市場也是毫不含糊,東南亞投grab,進軍日本和墨西哥網約車市場等等。同時在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上下游領域不斷投入巨額資本。
在自身仍未盈利的情況下,過快的擴張無疑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壓力。當主營業務還無法創造正現金流的時候,資金還在大規模走向其他板塊,這甚至會影響主營業務的正常現金流。
二、快車業務發展面臨瓶頸。
網約車本身的優勢在于盤活存量資源,創造多余價值。因此網約車最大的賣點在于輕資產,重運營,以及在此基礎上給乘客帶來的價格優勢和體驗優勢。但隨著政策規范,特別是網約車運營資質和強制報廢條款,給車輛及從業者帶上了緊箍咒,私家車進入網約車市場已經并不容易。
現在市面上有大量的汽車租賃公司,通過和向網約車司機簽訂汽車定期租賃合同,出租專車。其實也說明這個行業已經開始向類似于出租車模式的公司化運作轉變。這個現象在滴滴快車上特別明顯,大量自有車輛的個體司機已經被驅離快車市場。而快車恰恰又是滴滴最大的業務板塊。
這樣的趨勢帶來的問題,導致滴滴快車越來越像出租車行業。打車難且貴,租賃車輛的質量問題以及駕乘體驗差,網約車從業人員數量降低等等,兩者已經開始出現嚴重同質化。甚至從價格以及司機素養等因素上快車體驗還不如出租車。這就導致本來的賣點反倒成了用戶痛點,因此滴滴快車的訂單量增長也難免出現了放緩態勢。
誰說是巨額虧損,滴滴平臺每公里抽三毛,每一分鐘抽一毛,超里程每十二公里開始計費,給司機十五公里開始計費,然后每公里超里程抽二毛,每單抽五毛,每單最低消費抽一元。拼車一口價,司機只拿相當于一個人的錢拼進來的歸平臺,一七年七月份我拉過一個拼車單從成都機場路到仁壽客運站,拼了一單到天府廣場,總里程一百零二公里,而我那個拼車單我收到一百三十二元六角,天府廣場那位付多少我沒看,仁壽那位付了二百三十多,那的的拼車單才坑人,現在拼車與快車司機收入還要多點,平臺說巨虧是有他的道理,又沒有審計過,只是你們說巨虧,比如平臺每年抽層六百億,發員工工資,上繳稅收,發獎勵司機,程老板想著每年有二百多億的純收入,結果才一百多億,那就是虧了一百多億,虧損講完了,說說乘客與司機,現在都講自由與權利,自己覺得滴滴好,才用他出行,司機覺得有錢掙才去干,沒掙錢的司機都是經驗不足,反正我拿到本來幾個月就以租代購一個車借用二個帳號,拉了一萬二千多單,流水二十四萬多,共計五百零幾天,因為我借用帳號一八年十一月刷臉升級,我只有退出,掙的線比打工強多了,現在干貨拉拉,根本不如滴滴,希望滴滴順風上線,司機乘客都要有信用分。
從滴滴近日虧損100多億來看,網約車到底有沒有未來都是個未知數,滴滴上線6年多已經虧損達460多億,目前不光滴滴,易到在早幾年就深陷資金,差點完全倒閉,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幾個網約車都處于一直虧損狀態!
目前滴滴虧損的原因都只有一個,補貼滴滴司機導致虧損,如果滴滴想達到盈利可能只有1個辦法!
滴滴改成自己造車,自己招募司機,司機拿固定資薪和提成,把所有滴滴司機統一規劃分配管理,直接淘汰私家車滴滴司機,招募的司機每個月必須完成多少訂單業績,跑的越多提成越多,這樣滴滴就能把自己的利潤控制到最高。
這樣雖然造車成本也很高,但是起碼在穩定市場后,一段時間久可以回本,這樣也是滴滴解決虧損的辦法,按照滴滴公司目前狀態來看,滴滴還會繼續虧損下去,滴滴目前也正在向自己造車這快發展,也正在慢慢引入司機。
一旦滴滴公司自己的隊伍達到了一定規模。足以支撐出行需求。那么滴滴將會進行變革,直接淘汰滴滴私家車,近而轉換成一個完完全全的網約車模式公司。這樣不管是對乘客,還是對司機來說,都是最好的方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成都易到公司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成都易到公司電話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