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供水公司東鄉區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供水公司東鄉區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甲午戰爭時期,清朝的國力是逐漸不敵日本的,但日本發動對清朝的甲午戰爭,自己心里是沒有底氣的,清政府還是有取勝的可能。
從經濟、政治、軍事三個主要的方面對比兩國當時的國力:
經濟方面:清政府甲午時期國家年度財政收入大約為8867億兩庫平銀,而日本同時期年度財政收入大約為5000萬兩庫平銀,清政府的財政稍強于日本。在人口上,中國約有4億人,而日本也僅為7000萬。工業對比上,清政府有鐵路400余公里,而日本達到了2733余公里,輪船噸位對比上,清政府擁有輪船26艘,總噸位為22900噸,而日本則達到680艘,總噸位為110205噸。
政治方面:在甲午時期的兩國國際政治地位上看,經過洋務運動的發展,清政府確實取得了一定進步,尤其建立起來的北洋海軍,令西方列強對中國甚至產生一種刮目相看的感覺,而日本也經過明治維新的發展,國力得到大大提升,但奈何國弱民少,并沒有被西方列強所看重,因此,在甲午時期,中國國力政治環境還是比較寬松的,西方列強也更多的看好中國能夠勝利。
軍事方面:軍隊人數上,清政府各種軍隊林林總總加起來大約有100萬左右,但閑人太多,真正作戰部隊有限,有效實力也就35萬左右,而同時期日本總兵力大約24萬,另有預備役大約15萬,總兵力雖然弱于清政府,但局部地區可達到兵力優勢。在最為關鍵的海軍對比上,日本軍艦32艘,魚雷艇37艘,總噸位大約59000余噸,而其主要作戰對手北洋水師的實力則為軍艦22艘,魚雷艇12艘,總噸位約41200余噸,除噸位上不如日本海軍外,在軍艦質量上的火力、裝甲防護力和機動性上總體也不如日本海軍!
綜合經濟政治軍事三個方面來看,除了財政收入和國際政治環境上略強外,清政府的國力實際上已經不敵日本。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并沒有取得勝利的把握,畢竟清政府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基礎還是比較雄厚,瘦死的駱頭還比馬大呢,因為,在發動甲午戰爭前,日本也是有失敗的預案,可分為上中下策:
上策為日本贏得了對清政府海戰、陸戰的戰爭,這對日本來說是最好的結果,皆大歡喜;中策為日本小輸,但軍力尚在,大軍退回日本本土,防范清軍東渡,攻擊日本本土;下策則為日本大敗,軍力喪失殆盡,則全體軍民退到北海道拒守!
當時的日本綜合國力沒有大清強,但是日本的可動員戰斗力超過大清,而且持續動員能力超過大清,而戰爭與綜合國力的相關性,和與可動員戰斗力、持續動員能力的相關性相比,還是后兩者更高。
大清看似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實是一個國民生產能力密度很低的國家,單位面積產生的國民生產總值遠小于日本,這種情況下,自身消耗極大,可動員能力微弱,持續動員能力更是差到了極點。
大清如果與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開戰,獲勝可以說是手拿把掐的,但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后走上了一條快車道,他們擁有的是現代國家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大清還處于現代之前的思維,所以甲午之戰的失敗,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惋惜,幾乎是根本戰勝不了。
在甲午戰爭時期,中日雙方的綜合國力并不僅僅是指有多少戰艦,有多少利炮。其實這綜合實力大致上和現在的一些因素相同,綜合評估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等,不過因為當時對這些因素的意識比較淡薄,所以大體上還是將國力的對比放在軍事上,以軍事論強弱。
回到那個時代,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得這個正處于政治軍事全方面的上升期,而反觀清朝,一直再走下坡路,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同光中興,卻也免不了成為回光返照之態。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朝通過龐大的地域優勢還是能夠和處于上升期的日本一爭長短的,畢竟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的北洋水師是被公認的亞洲第一,所以在軍事上的底蘊還是有一些的。
個人拙見,雖然北洋水師在旁人看來十足的威風,但是因為長久沒有得到朝廷的經費支持,甚至有時候還要倒貼,所以使得水師戰艦年久失修,連炮彈都買不起了。不僅如此,水師雖然有著受過專業教育的軍事人才,但是卻因為體制上的漏洞以及風氣的惡化,使得這些原本應該拋頭顱灑熱血的軍人丟失了原有的血氣,貪墨享受,從根源上就已經開始腐爛。
而在反觀日本,在其國內掀起一股奮發圖強的浪潮,無論是天皇還是百姓,都在盡量的省吃儉用以購買軍艦增強實力而努力著,而反觀清朝的統治者,還在鐘鳴鼎食、紙醉金迷著,殊不知慘之將至。并且,總體而言,因為日本軍人長久以來被清朝以往的國力所壓制,所以他們同日本的統治階級一樣,極希望通過戰爭一洗以往的恥辱,所以,日本軍隊可以說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而在戰術上重視敵人,而這個敵人異常明顯,為清朝無疑。
所以說,綜合以上幾點,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其實就已經悄悄的追趕上了清朝,所以北洋水師雖有亞洲第一海軍的殊榮,但是卻因為受到經費、體制、士氣、戰略上的影響,其戰斗水平還需要大打折扣,和日本海軍的差距很小。
如果問到清朝是否有著取勝的可能,我個人認為,萬事皆有可能。
日本畢竟是小國,資源有限,所以這就注定了日本僅僅只能采用閃電戰的方式取勝,而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可惜的是,北洋水師在戰術上棋差一著,沒有與敵人決一死戰的勇氣,如鄧世昌這樣的英雄畢竟只是少數,所以失敗也在所難免了。后來北洋水師躲進港灣避戰保船,士氣降到了最低點,而日本海軍士氣大漲,說句玩笑話,可能有點“打破北洋水師不可戰勝的神話”所以敵進我退,最終被一網打盡,北洋水師覆滅。
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李鴻章能夠血性一點,擋住北洋水師的退路,和日本海軍徹底的決一死戰,這最后的結局還會是這樣嗎?
其實我覺得,海戰并不代表所有的中日博弈,其實在日本打敗北洋水師之后,便上岸和清朝的陸軍進行較量,我覺得如果清朝統治者能夠不要這麼咋咋呼呼的,和日本拖時間,也許日本方面也耗不起。
前言:如果按照整個國力來說,清朝是無法和日本比擬的,此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經過了多次各地賠款,各地的農民起義,論實力來說和蒸蒸日上的日本根本沒辦法比,我們就從國力發展和中日甲午戰爭兩方面來分析:
一,大清帝國和日本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 ,體制上的全面落后,無法有效的長遠作戰
1.大清,雖然也經歷了洋務運動,也開始重視武裝力量,編練新軍,辦軍校等等,但是體制決定了一切,大清長期的閉關鎖國,官員上下貪腐,各地起義接連不斷,大量的白銀流失國庫空虛,根本負擔不了長期作戰。
2.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后,工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并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
這里可以看到,大清是在閉關鎖國,而日本在經歷了維新之后,走資本主義工業道路,因此從綜合國力來說,高下立判。
二,中日甲午海戰時期軍事實力對比:
先說說大清,雖然說大清在甲午海戰之前,經歷了洋務運動,建立了龐大的海軍北洋水師,在世界上也稱的上號排的上名。無論是軍艦的數量上,還是武器裝備上明顯強于日本。
再說說日本,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后,受西化文明沖化,走起了全面的資本主義改革道路,這次的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國家道路,躋身世界強國之一,單說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數量上和武器裝備上沒法和大清水師比。
回到論題,清朝綜合國力遠輸于日本,刨出朝廷干預的因素,單存的中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對戰,清朝是有機會戰勝的,畢竟,北洋水師在當時堪稱世界頂級,中日甲午海戰失利輸輸在體制上和輸在內耗上。
國雖大,忘戰必危。蘭時清攻府相空有錢,可惜的,……日本國力雖還小于清,但學習新科技和制度,傾舉國之力引進最先進的戰艦,而清雖有大艦多于曰本,卻連炮彈不合適都不知道,現用現磨,這就好比你有槍卻從不練,和沒有槍沒區別,中國修改了不首一先使用檳武也是這個道理。
從根本上講,曰本還小踏入工業時代,,清朝雖大,仍是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而且腐敗到極至收,一個半步化神打一個御靈期十段的病痍子,清絕對沒有勝箄,既使短期勝利,也會先勝后敗。
這蕕是歷史,假如清勝利了,中國也詐沒有社會主義,感謝歷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供水公司東鄉區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供水公司東鄉區電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