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晉江看守所見面申請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晉江看守所見面申請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其實最開始監獄和班房是有區別的,不只是監獄和班房,就連監和獄都是有區別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獄”這個字,“獄”是用來短暫關押罪犯的地方,而等到罪犯被審判結束之后,該得到什么樣的懲罰就得到什么樣的懲罰,因為在早期的中國是沒有現代的有期徒刑的,所以只需要一個短暫關押犯人的地方,這才有了獄。
而到了明朝之后開始有了監禁的刑罰,犯人被關押起來,直到刑期滿或者遇到大赦天下的情況才能出去,這時關押的地方被稱為監。
而監獄這個叫法就始于明朝,明朝時候政府辦事機構有三班和六房,三班是指皂班、快班和狀班,皂班主要負責社會的治安,快班負責緝拿,狀班負責審訊,是國家的司法機構;六房其實指的是六部,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工部、刑部。
我想三班六房可能才是剛開始真正班房名字的由來,可能指的是政府的辦事機構。當然了,政府的辦事機構肯定就有暫時關押犯人的地方吧,而在古代百姓的眼中,政府機構就只是衙門,也不懂什么分工,所以百姓們會把關押犯人和政府機構聯系起來,慢慢的班房也就變成了監獄的意思。
剛開始沒有監禁這種刑罰,所以才會有獄這種東西,后來有了監禁的刑罰又出現了監,這個時候監和獄的區別已經很小了,于是被合稱為監獄。而當時的三班六房其實代表著政府機構,但卻被百姓們誤解,又將班房理解成了監。
而到了現在,基本最普遍的刑罰就是監禁,故監和獄兩個已經沒什么區別了,監獄也就這么叫了,而現在政府機構也早已不講三班六房了,但班房的稱呼卻是留下來了,所以在現代監獄和班房基本就什么區別的了。
為什么監獄又叫“班房”?
班房,顧名思義,就是上班的地方,也就是辦公場所。
古代的衙役、捕快在巡街時,如果有人斗毆,尋釁滋事,又或者有人起糾紛,就把這些人暫時押在“班房”,以便日后審訊斷案。
監獄,顧名思義,是收監(監督),承受牢獄之苦,失去自由。
明清時期,開始有“三班六房”制度。
官府的作用之一是為人們打官司、爭曲直、辯是非。
那些暫時扣押的人,經過最終審理,有罪且不能放任自流,就收押關進監獄,接受應有的懲罰。
班房和監獄的區分大致如此吧?
至于后來老百姓口頭語“讓你蹲班房”,大概就是和“蹲監獄”相離不遠了。
謝謝邀請,回答得不是很好。
2018.4.25.
謝謝邀請:實際‘’班房‘’和監獄是有區別的、從古至今都一樣。所謂班房是封建社會用來關押犯罪嫌疑人和證人的,進了班房比進監獄還恐怖,只要進了班房好日子就算到頭了,受盡衙役的摧殘和敲詐勒索。也可以理解為官府臨時關押犯人的地方,但一般罪責較輕給足了??就放你走。監獄就不同了、從古至今都是服刑、勞動改造、重新做人的所在。
其實古代班房更接近于現代的拘留所、看守所,而與監獄不同。現代稱監獄為班房是慣稱,有的地方也把看守所也叫班房。
班房原來指的是皂、壯、快三班衙役辦公的地方,一般是皂班值堂役,快班司緝捕,壯班做力差,但實際上也沒有分得很清,職能上互相交叉。三班衙役需要找地方臨時看管傳喚的被告、證人以及捕獲的通緝犯、嫌疑犯和一些輕罪慣犯,一般地,捕快們就在自己家里弄一個“阱房”,裝上 柵欄,把人關在里邊。也有的找一些無主的空倉、冷鋪作為看管地點。由于衙役們碰頭的地方叫“班房”,所以“押館”、“卡房”、“官店”等捕快自辦臨時羈押地點統稱為“班房”。
新中國的監獄是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而創立發展起來的。剛開始監獄歸屬公安部門領導,名字也叫監獄,后來改為勞改支隊、勞改大隊,這也是勞改犯這個名稱的由來;改革開放后,又劃歸司法部門管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勞改支隊又改稱為監獄。現在監獄有司法部直屬燕城監獄、公安部管理的秦城監獄,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設立的省屬監獄和地級市管理的市屬監獄。
古代監獄的起源最早可溯至堯舜時期;在先秦時期,監獄又稱為“夏臺”、“狴牢”、“圜土”、“羑里”、“囹圄”等。古代監獄有京師監獄與地方監獄之分。秦朝中央設有咸陽獄,地方郡縣則設有地方監獄。漢朝前期,中央除設有廷尉獄外,還設有永巷獄、都司空獄、請室獄、北軍獄等,數量最多時高達26所,其地方監獄則附設于地方郡縣。東漢京師監獄則削減至三五所。魏晉南北朝時,曹魏之監獄設置多承東漢之制;西晉時期京師設有廷尉獄、洛陽獄、太史家令獄;南朝有廷尉獄、尚方獄;北魏設有廷尉、籍坊二獄。這一時期地方州縣亦廣設地方監獄。唐朝的監獄設置與前代相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央設有大理寺獄、御史臺獄等,而京兆、河南獄則兼具中央與地方監獄之特點,此外還設有臨時監獄。宋代監獄與唐代相比有所增加,京師監獄主要有大理寺獄、御史臺獄、開封府府司獄等,地方監獄則一如唐代,府縣皆置獄。元代京師監獄除設有御史臺獄外,還新設刑部獄。至明代,中央監獄設有刑部獄、都察院獄、北鎮府司獄;地方之獄,明代順天府、應天府、各州縣并有獄。清代京師監獄除有刑部獄外,凡內外大小問刑衙門均設有監獄,如京師步軍統領衙門監獄、宗人府“空房”等;地方監獄則按級而設,設省級監獄置于按察司,府、廳、州、縣等設有地方監獄。
監獄與班房其實有明確的分界!
班房是古代作為臨時關押的地方,一般犯的事情都比較輕,或者是官府故意勒索。只需要拿點錢才出來,很容易就被放出來。而監獄是正式關押場所,是判了刑的犯人所在之地。
遠古時代就有監獄出現,當時主要用來馴服野獸。到了氏族社會,又演化為關押俘虜。國家產生之后,監獄作為統治工具隨之出現。
監獄在夏朝時期喚作夏臺,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其為圉。而周朝更是對關押人員進行勞改,在監督下通過勞作減輕罪行。但是被釋放三年內,地位都很低下。
春秋戰國時期,監獄又叫作圄。由于秦朝法律非常嚴苛,又對監獄制度進行大規模整改。而真正使用獄這個名字還是從漢朝說起,全國各地都建有監獄,而后代也基本沿襲漢朝制度。
而班房其實一直是辦公場所,因為在明清時期實行三班六房制度。其中三班:皂班、壯班、快班,類似于現在警察機構;而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屬于文職一類。
明清時期班房與監獄之所以混淆,是因為官府管理混亂。經常出現拘禁老百姓于班房之中,然后大加勒索。甚至進行一定刑罰,簡直與監獄無二。所以民間把值班室叫作監獄,其實是在諷刺之意。
班房又稱班館、卡房。班房并不是監獄,它是古代衙門壯、捕、皂三班衙役辦事的地方,清代將一些輕罪未決人犯和干連佐證人員臨時羈押候命,并派衙役看管。故成為監獄的代名。 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川臬司(主管刑獄的副省長)張集馨,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描繪了四川班房的狀況:“卡房最為殘酷。大縣卡房恒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及十余人不等。甚至將戶婚、田土、錢債、佃故被證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給稀糜一甌,終年不見天日,苦楚百倍于囹圄。……前此通省庾斃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道光年間福建晉江等縣,班館內“無論原被告,每押至八九百人”。嘉慶年間廣東番禺縣官吏聽任衙役私設班房多處,濫羈人犯,其中竟同黑獄,并“設立女館,致有逼令賣奸之事”。 衙役在班房的作威作福,使民間對班房噤若寒蟬。直到現代,民間仍有把坐牢稱為“坐班房”的習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晉江看守所見面申請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晉江看守所見面申請電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