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呼和浩特離鄉申請電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呼和浩特離鄉申請電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這四股大軍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移民主旋律。
故事發生在明朝中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整個一朝;時間的跨度長達將近四百年。俗話說,故土難離;為什么不在家鄉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卻偏偏要離鄉背井流落他鄉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口急劇增加”;現有的耕地無法養活“過剩”的人口;此外,清代乾隆時期開放東北移民政策抵消俄羅斯的擴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回到“走西口”。走西口,和其它幾路離開家鄉的移民潮一樣,也是因為連年太平沒有大規模戰爭人口增加過快,使得老百姓不得不另謀生路!
有道是“樹挪死 ,人挪活”;走西口,同時也造就了當時西北邊疆的經濟繁榮;極少數有經營頭腦的當起了老板,晉商也因此名噪一時。
中國古代的地名非常富有文化色彩;比如說“殺虎口”就是其中之一。走西口必定經過“殺虎口”,也就是說“給你一個下馬威”,如果順利通過,前程無限光明。
走西口,其實不一定是“一路向西”;最后的目的地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當時叫做“歸遠(歸綏”(綏化)地區;
真正一路向西的是極少數,最后到了莫斯科(當時俄羅斯已經修了遠東鐵路)。
前前后后幾百年,走西口的總人數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大概至少在五百萬左右吧!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應該從兩方面考慮:
01 先說當年的山西究竟怎么了,為什么會有大量人口外逃求生?
關中歷來是人口比較多,山西北部地區地少人多,災害頻繁,自然環境惡劣,到了清朝末年這一問題更是突出,可以說這個地方根本就養不活這么多人,那時候又不像現在這樣精準扶貧直接給整體異地搬遷了。那時候的人實在沒有辦法,沒人們只能背井離鄉,走口外闖一闖,為自己找一條活路。
02 再說說內蒙古有哪些地方能夠吸引山西人走西口,為什么不是別的地方?
1、明清時期有大批晉商活動在內蒙古呼包鄂地區,并且大部分創業有成,他們的宣傳和帶動讓無路可走的饑民選擇這個有成功榜樣的地方求活。
2、內蒙古西部還是游牧狀態,定居的城市都很小。可以說地廣人稀,可以輕易獲得土地,憑著山西人的勤勞,哪怕是吃著草根果腹,也能獲得一塊土地。
3、內蒙古西部大部分是著名的河套區域,水草豐美,土地肥沃,但是地理條件好也沒用,游牧民族不會種地,這塊大肥肉在當時可是吸引了太多的沒有了退路的饑民。
4、清政府雖然施行蒙漢隔離的限制政策,但是,當內地發生災荒時,蒙古又是疏散災民的一個好去處,因此可以說對于災民走西口去內蒙古,官方是默許的,并且設置了許多規范。
我本人是內蒙東部的,祖上是遼寧朝陽一帶的,據說我爺爺剛剛會走路,就跟著大人逃荒到了現在地方,一副扁擔兩個框就是全部家當了。而那時候這地方一個村子只有幾戶人家,地廣人稀,祖輩們靠著勤勞在這里安家,而且鄰居也有山東闖關東過來的。由此想想也知道當時走西口的艱難,走西口可謂是一部辛酸史,希望無論祖上是哪里的人,都能夠安居樂業,共同建設好我們的大內蒙。
52%這個數據絕對不準確,內蒙古2500萬人口,東5盟市和西部7個盟市人口幾乎半對半,那么東5蒙市的1200多萬人口很少有山西人,大部分是山東過來的,西部1200多萬人口雖然相當一部分是山西過來的,但總體算下來絕對不會達到52%這個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呼和浩特離鄉申請電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呼和浩特離鄉申請電話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